《中庸》中的古文富含深厚的哲理和人生智慧,以下是一些具有明显寓意的古文: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寓意:
中庸之道并不遥远,但如果有人实行大道却远离了人,那就不可以称之为真正的道。这强调了中庸之道应贴近人们的生活,并在实践中体现。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寓意: 在上位的人不应欺凌下位的人,下位的人也不应巴结上位的人;只有端正自己,不苛求别人,才能无怨无悔。这表达了中庸之道中的谦逊和正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寓意: 上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这阐述了中庸之道与人性、天道的关系,强调了修养的重要性。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寓意: 喜怒哀乐等情感未表现出来时,心境是平和的,称为“中”;表现出来且符合节度,称为“和”。“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法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万物便各得其所,和谐共生。君子慎其独也
。
寓意: 君子在独自相处的时候,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警惕不正当的欲望和意念,做到防微杜渐。这强调了自律和自省的重要性。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
寓意: 君子所秉持的中庸之道,从普通男女之间的浅近道理开始,但推究到精深深奥处,就能明察天地上下一切事物。这表明中庸之道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深刻性。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
寓意: 凡事有预谋就会成功,没有预谋就会失败。说话事先想好就不会语塞,做事事先想好就不会感到困难,道路事先想好就不会走到绝境。这强调了规划和准备的重要性。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
寓意:
由于内心诚实而明察事理,这叫作天赋的本性;由于明察事理后达到内心真诚,这叫作后天的教育感化。真诚是处世的不二法门,也是修身养性的关键。
这些古文不仅体现了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还蕴含了关于人性、修养、学习和实践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