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第七段主要运用了以下说明方法,并通过这些方法达到了以下作用:
举例子
通过列举1962年北京地区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等植物花期比往年延后的具体事例,使抽象的物候现象变得具体可感,便于读者理解物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作比较
将1962年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因低温受损的情况与物候现象变化进行对比,突出物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实际影响,强调及时掌握物候规律的重要性。
打比方
将“逆温层”比作“大自然的闹钟”,形象地说明其作为物候异常现象“预警器”的作用,帮助读者理解逆温层对植物生长的特殊影响。
作用总结
通过这些说明方法,第七段不仅解释了物候现象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关系,还通过具体案例和生动的比喻,使读者深刻认识到物候规律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进一步体现了说明文“准确说明事物特征”的特点。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