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属于 调类划分,其分类方式如下:
一、基本调类定义
阴平(第一声) 发音平直,气流均匀,如“妈”“大”“发”。
阳平(第二声)
发音上扬,由弱变强,调值范围35,如“麻”“打”“法”。
上声(第三声)
发音先降后升,调值214,如“马”“搭”“好”。
去声(第四声)
发音由重变轻,调值51,如“骂”“喝”“包”。
二、调值说明
调值范围: 以五度标记法为例,第一声55,第二声35,第三声214,第四声51。 调值特点
三、历史演变
古代汉语的“四声”(平、上、去、入)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
平声:阴平(第一声)和阳平(第二声)
上声:第三声(保持不变)
去声:第四声(保持不变)
入声:已消失,其音节归入其他调类
四、补充说明
调类与调值的关系:调值相同的字归纳为同一调类,例如“妈(mā)”“麻(má)”均属阴平。
实际应用:在拼音标注中,声调用符号“ˉ”(第一声)、“ˊ”(第二声)、“ˇ”(第三声)、“ˋ”(第四声)表示。
通过以上分类和说明,可以系统掌握汉语普通话的声调体系。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