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义”的古训,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以下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语录及出处:
一、核心义理类
"义,天下之至德也"
孟子提出,义是最高的道德准则,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经典论断,区分君子与小人对义利的不同取向。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荀子强调,义应高于权力与利益,是行为的根本准则。
二、行为准则类
"见义不为,非勇也"
孔子指出,真正的勇敢在于践行正义,而非逃避危险。
"舍生取义,死而后已"
孟子以生命为代价捍卫道义的决绝态度,成为后世道德标杆。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论语》中的伦理观,强调义利取舍的道德优先级。
三、实践智慧类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孟子倡导超脱物质层面的义德境界。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国语》中关于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体现古代政治哲学。
四、历史典故类
"巨伯请代"
吕蒙正以义为准则,拒绝为非作歹,彰显义的刚正力量。
这些古训共同构建了“义”的道德体系,既包含抽象理念,也渗透于具体行为规范,至今仍对个人品德与社会治理具有深远影响。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