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絜矩之道”是儒家思想中关于认知与行为准则的综合理论,其内涵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一、核心概念解析
格物致知 源自《礼记·大学》,指通过观察、研究事物原理以获得知识。朱熹解释为“格物”即认识事物,“致知”即获得真知,强调从实践中提升认知并形成稳定价值观。王阳明则进一步阐释为“知行合一”,认为认知与行动不可分割。
絜矩之道
“絜”指度量、规范,“矩”为画直角的工具,引申为道德准则。该词强调以内心公平中正为标准处理人际关系,要求在行为中遵循中庸之道,达到“安住修”的境界。
二、理论体系中的定位
“格物致知”是《大学》八目中的首要环节,为后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奠定基础。其核心作用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提升内在品德,形成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
三、实践意义
认知层面: 倡导结合经验观察事物因果规律,通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实现知行转化。 行为准则
四、历史影响
该理论既包含科学探索的精神(如王阳明将格物与致良知结合),也蕴含伦理道德的实践智慧,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社会治理仍具有启示意义。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