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个节日的名称来源于其恰值三秋之半,即秋季的第二个月,因此得名中秋节,有些地方也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日。
中秋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以下是几种较为流传的解释:
农业庆祝: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农业生产活动。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庆祝丰收,家家户户会团聚在一起吃晚饭,饭后在屋前摆放大桌子,上面放满水果,聚在一起谈天赏月,品尝美食。这个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中秋节。
祭月:
中秋节最初是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在农耕社会,农作物对于农民至关重要,因此人们经常祭祀土地神。在秋季收获时,农民会祭祀土地神,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因此逐渐演变成中秋节。
嫦娥奔月:
另一个广为流传的中秋节传说是关于嫦娥的。传说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帝为了表彰他,把一种成仙的药交给他,但他舍不得离开妻子嫦娥,就把药交给嫦娥保管。嫦娥在八月十五这天吃了仙药,飞升月宫。后羿十分悲伤,每年这一天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盼望她能回来团圆。这个习俗代代相传,形成了现在的中秋节。
军饷与月饼:
还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的军粮问题。
综合来看,中秋节是一个融合了农业庆祝、祭月、神话传说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节日,其由来和习俗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自然、生命和团圆的尊重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