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适自得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xián shì zì dé,指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安闲自得的状态。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核心含义
基本解释 形容人处于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既安闲又满足,常伴随愉悦的心境。
近义词
悠然自得、怡然自乐、优哉游哉、泰然自若等,均表达类似的心境。
二、结构解析
“闲适”: 指安静、清闲的状态,如“闲庭信步”中的闲适感。 “自得”
三、用法与出处
用法 可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含褒义,常用于描写自然场景中的人物状态,如“茶余饭后,他总在庭院中闲适自得”。
出处
源自《晋书·隐逸传·杨柯》:“常食粗饮水,衣褐缊袍,人不堪其忧,而柯悠然自得。”(杨柯虽生活简朴,却心态平和)。
四、近义词辨析
悠然自得: 侧重神态悠闲,如“老人悠然自得地品茶”。 怡然自乐
泰然自若:多用于形容在困境中保持镇定,如“面对危机,他泰然自若”。
五、反义词
若有所失、惊慌失措、忐忑不安等,均与闲适自得形成对比。
综上,闲适自得通过“闲适”与“自得”两个维度,描绘出一种超脱世俗、内心满足的理想生活状态,是汉语中表达从容与愉悦的重要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