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是一座岛屿,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这一思想出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附集·这也是生活》。该文章写于1936年8月23日,正值鲁迅重病略有起色之际。以下是相关背景和细节补充:
文章背景 1936年,鲁迅在病榻上仍坚持写作,通过杂文形式反思社会现实。这篇文章是他在病中完成的,体现了其晚年对个体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原文出处
该句出现在《且介亭杂文附集·这也是生活》中,具体段落为:“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思想内涵
- 个体与社会的关联性: 鲁迅通过“大陆”与“岛屿”的比喻,强调个体命运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即使身处孤岛,也无法脱离整体环境的影响。 - 社会责任与行动力
相关引用
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引用了英国诗人约翰·唐恩的诗句:“没有人是自成一体的孤岛”,与鲁迅的思想不谋而合。
综上,这一思想是鲁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洞察,既包含哲学思考,也蕴含社会实践的呼吁。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