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劝齐宣王伐燕的文言文内容如下: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解析与背景
伐燕背景 公元前315年,燕国因内部权力斗争(太子平杀相国子之)陷入混乱,齐宣王趁机以五十天时间攻占燕国,俘获燕王哙并杀死子之。
齐宣王的疑问
宣王面临两难选择:有人劝阻伐燕,认为人力难以支撑;有人主张趁机扩张。他担心不行动会遭天灾,行动则可能引发诸侯联军讨伐。
孟子的回答
- 仁政理念: 孟子主张以“仁政”为核心,认为若能以德服人,燕民会主动归顺。周武王伐纣时,因推行仁政,百姓用酒浆迎接军队,正如孟子所言“避水火也”。 - 反对暴政
- 战略建议:孟子建议齐王停止攻伐,释放老弱百姓,与燕民协商推立新君,待燕国内乱平息后再做决策。
历史对比
孟子以周文王、周武王为例,强调顺应民心的重要性。周文王因废暴立明,得到百姓拥护;周武王伐纣时,亦因仁政获得广泛支持。
后续影响
齐宣王未采纳孟子建议,执意伐燕并杀死燕王,导致诸侯联军趁机救援,齐国陷入内乱。此事成为孟子“仁政”思想的典型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