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的行为与特征可综合归纳如下:
一、主要表现形式
身体欺凌 包括殴打、推搡、掌掴、拉扯头发、抢夺财物、恐吓威胁等直接身体攻击行为,常伴随暴力手段凶残狠毒、无下线。
言语欺凌
通过辱骂、讥讽、起侮辱性绰号、散布谣言、恶意中伤等方式损害他人人格尊严,常伴随攻击性语言和人身攻击性词汇。
社交欺凌
包括孤立、排斥受害者,不邀请其参与集体活动、散播谣言、联合他人抵制或杯葛,导致受害者社交圈萎缩。
网络欺凌(电子欺凌)
通过社交媒体、短信、电子邮件等渠道发布负面信息、恶意评论、隐私泄露内容,利用网络匿名性扩大传播范围。
二、核心特征
重复性与持续性
校园霸凌通常不是单一事件,而是反复发生、长期持续的行为,形成恶性循环。
权力不对等
欺凌者往往利用身体优势、社交地位或网络平台形成对受害者的控制,受害者因害怕或无力反抗而被迫接受。
隐蔽性与群体性
许多欺凌行为发生在课堂外或网络空间,隐蔽性强;且常涉及多人联合实施。
施暴者心理特征
多数施暴者具有高攻击性、低自我控制能力、缺乏同情心和共情能力,部分存在反社会人格倾向。
受害者心理影响
受害人常出现抑郁、焦虑、厌学、失眠等心理问题,严重时可能引发自杀倾向。
三、其他重要说明
发生范围: 不仅限于校园内,放学后、课外活动等场景也可能发生。 施暴者背景
干预需求:需通过教育引导、心理干预、法律制裁等多措并举,建立反霸凌校园文化。
以上内容综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术研究及政府文件,涵盖校园霸凌的多种表现形式与深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