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原名 周樟寿,字豫山、豫才,后改名 周树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以下是关于他名字由来的详细解释:
阿张:
鲁迅出生时,他的祖父周福清正在北京做官,得知孙子出生的喜讯时,恰逢张之洞来访,于是祖父便以张之洞的姓为其孙取名“阿张”。
樟寿:
不久后,鲁迅的祖父又以同音异义的字为鲁迅取名为“樟寿”,号“豫山”。
豫才:
鲁迅17岁时,因家道中落,经济拮据,遂去南京投考不收学费的江南水师学堂。当时,鲁迅寄居在叔祖周椒生家。周椒生认为“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侄孙鲁迅报考水兵有辱门庭,不宜将家谱里表示辈分顺序的名字记入兵册,于是将“樟寿”改为“树人”,取“百年树人”之意。
周树人:
这样,鲁迅便以“周树人”的名字正式行世,并在此后一直使用这个名字,直到逝世。
鲁迅:
鲁迅的笔名“鲁迅”首次出现在1918年5月他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关于“鲁迅”这一笔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
母亲姓鲁:周鲁为同姓之国,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表示自己愚鲁:鲁迅希望自己能够迅速成长,弥补自己的不足。
革命精神的象征:有说法认为“鲁迅”这一笔名包含了谋求社会思想文化变革改造世界的精神诉求。
综上所述,鲁迅的名字经历了从“阿张”到“樟寿”,再到“豫才”,最终定为“周树人”的过程。而“鲁迅”这一笔名则寄托了他对母亲的爱,以及对少年时光的怀念,同时也象征着他对社会思想文化变革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