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山本寂禅师是禅宗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故事和语录充满了智慧和哲理。以下是一个关于曹山语录的小故事:
故事背景
曹山本寂禅师初参洞山良价禅师时,洞山禅师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曹山回答:“西院来。”洞山又问:“阇黎名什么?”曹山回答:“某某。”洞山不满意地重复:“说清楚一点。”曹山也大声回答:“不说!”
深入对话
洞山良价禅师问:“为什么不说?”曹山禅师回答:“因为我不名某某。”这句话引发了洞山的深思,他意识到曹山禅师已经达到了某种境界,于是满意地称许曹山禅师,并接收他在座下参学。
辞行与预言
很久以后,曹山禅师向洞山禅师辞行,洞山问:“你要到哪里去呢?”曹山回答:“我要到不变易处去。”洞山又问:“不变易处岂有去也?”曹山回答:“不去亦不变易。”洞山听后非常高兴,知道曹山已经领悟了禅的真谛。
应世与影响
曹山禅师受法后,放浪于江湖,最终住在抚州吉水山,改名为曹山,法席更盛,学徒不下一千二百人。南平钟陵王听到他的盛名,三次派专使请他出山,但曹山都拒绝了。南平钟陵王大怒,威胁专使说:“请不到曹山大师来见我,你就不必回来了。”专使无奈,苦苦哀求曹山禅师。曹山禅师于是写了一偈给南平钟陵王:
```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见之犹不顾,郢人何得苦追寻。
```
南平钟陵王看后,遥望吉水山顶礼道:“弟子今生决不再妄求一见曹山大师。”
故事寓意
这个故事展示了曹山禅师超然物外、不受世俗纷扰的精神境界。他通过简洁而深刻的回答,表达了自己对禅宗“不变易”的理解。他的行为影响了当道者,使他们对他产生了恭敬仰慕之心,这正是禅宗所倡导的“道风”。
建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和境界不是通过言语和外在的成就来体现,而是通过内心的平静和对世俗的超脱来表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应当学习曹山禅师的精神,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实现,而不是被外界的名利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