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轼的《前赤壁赋》中,表达天地广阔与人生渺小的核心句子是: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注:原文出自“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一、诗句解析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通过“蜉蝣”(一种寿命极短的昆虫)与“天地”“沧海”的对比,形象地展现了人类在宇宙中的微不足道。蜉蝣朝生暮死,而天地永恒,沧海无垠,以此比喻人生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在认识到生命短暂后,苏轼进一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永恒自然的向往。长江奔流不息,象征着自然的永恒与人类生命的短暂,流露出“哀”与“羡”交织的复杂情感。
二、创作背景与思想内涵
哲学思考: 此句体现了苏轼“变与不变”的哲学观。若从变化的角度看,万物皆瞬息万变;若从不变的角度看,宇宙与自然规律永恒存在,从而超越了个体的局限。 超然境界
三、同类表达对比
曹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以朝露喻人生短暂,但更侧重及时行乐的劝诫。
王羲之《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虽涉及人生短暂,但侧重对生命意义的个体感悟。
综上,苏轼通过“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一比喻,将个体生命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形成鲜明对比,既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哀思,也蕴含了超越时空的哲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