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月亮的形状会经历一系列周期性变化,这些变化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位置密切相关。以下是月相变化的详细说明及常见比喻:
一、月相变化顺序
新月(朔月) 农历初一,月球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一面背对地球,几乎不可见或仅见细线。
峨眉月
农历初二至初六,月球呈细弯的眉毛状,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
上弦月
农历初七至初八,半圆形亮区对着地球,呈凸月形态,仍位于西方天空但位置较高。
盈凸月(渐盈月)
农历初九至十四,亮区呈椭圆形,逐渐变圆。
满月(望月)
农历十五、十六,月球完全被太阳照亮,呈现圆形,又称“望月”。
亏凸月(渐亏月)
农历十七至二十三,满月后亮区开始西侧亏缺,呈椭圆形。
下弦月
农历二十三左右,半圆形亮区对着地球,凸面向东,半夜升起。
残月
农历二十四至月末,亮区仅剩细弯部分,如弓形,出现在东方天空。
新月(朔月)
下一个周期开始,重复上述变化。
二、月相变化规律
周期与方向: 月相变化周期约为29.5天,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约12°,导致月相每天提前约50分钟出现。 亮面方向
三、常见比喻
蛾眉月:如“弓背朝向夕阳”。
上弦月:似“镰刀”或“半圆”。
满月:常被比喻为“玉盘”“银盘”。
残月:如“弓形新月”。
以上变化可通过月相图直观观察,不同文化中也有丰富的诗词描绘月相之美,如“晓月当帘挂玉弓”(李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