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出处和含义如下:
一、出处
该成语出自 东汉班固《汉书·郦食其传》,原文为:“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二、含义
核心比喻 - “天”的象征:
天在这里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强调粮食在人类生活中的基础地位。
- “民以食为天”的延伸:人民将粮食视为生存的根本,正如天空对生物的重要性。
历史典故 - 楚汉争霸时期,刘邦被项羽围困于成皋,面临粮草短缺的危机。谋士郦食其建议攻占敖仓(秦时粮仓),并引用此语说服刘邦:“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刘邦采纳建议后,通过控制粮草扭转了战局。
三、补充说明
成语演变:
原句出自《史记》,后世《汉书》在表述时将“民人”改为“民众”,逐渐演变为现代成语“民以食为天”。
战略意义:
粮食作为古代社会的战略物资,其重要性被历代统治者高度认可,体现了“农政优先”的治国理念。
综上,“民以食为天”不仅是对粮食重要性的高度概括,也蕴含了古代政治智慧,至今仍被广泛用于强调民生基础地位。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