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中对蝉的描写非常详细且生动,主要从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命周期和行为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记录,具体如下:
一、外形特征
体型与口器
蝉体长5-6厘米,形似针状,中空嘴部可刺入树皮吸食树液。2. 感官器官
头部短宽,复眼位于两侧,单眼三个,触角细短如须。3. 腿部与翅膀
腿部覆盖细毛,翅膀为膜质,展开时呈扇形。
二、生活习性
食性
幼虫期在土中吸食植物根部汁液,危害树木生长。成虫则通过刺穿树皮吸食枝梢汁液。2. 活动规律
夏季活跃,常在黄昏和夜间爬出土壤羽化,蜕皮过程需1小时左右。3. 鸣叫功能
雄蝉通过高频鸣叫吸引配偶,声音洪亮且持续整个夏季。4. 防御机制
面对天敌时,会喷射尿液或用毒刺自卫。
三、生命周期
完全变态发育
幼虫期(地下生活)→若虫期(树干寄生)→成虫期(羽化后歌唱)。2. 特殊种类
如十七年蝉,地下生活17年,仅30天成虫期。
四、行为特点
劳动与生存
雄蝉通过吸食植物汁液为后代提供营养,而非传统寓言中“不劳而获”。蚂蚁等昆虫常因争夺“井水”发生冲突。2. 社会结构
蝉的性别存在特殊现象:雌蝉产卵后需吸食植物汁液补充营养,形成“雌蝉老婆”。
五、文学价值
法布尔通过拟人化描写(如蝉的“抱怨”“歌唱”),将昆虫行为与人类情感联结,例如“蝉用生命歌唱的音乐家”。这种写作手法使科学观察更具可读性,被誉为“昆虫学的诗篇”。
以上内容综合了《昆虫记》中关于蝉的多篇描述,展现了法布尔对昆虫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