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居易《长恨歌》中“峨嵋山下少行人,旌旗无光日色薄”是否写实的问题,综合相关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历史背景与地理考证
地理定位存疑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考证认为,白居易诗中的“峨嵋山”实际位于嘉州(今四川眉山),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峨眉山(四川乐山)。这一观点认为唐代蜀道以剑门关为主,峨眉山并非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因此“少人行”的景象更可能是诗人借指蜀道的荒凉,而非实景描写。
创作背景关联
该诗作于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当时任盩厔县尉,正值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时期。蜀地因战乱频仍、交通受阻,呈现出一片萧瑟景象,诗中的“少人行”“旌旗无光”可能反映了这一历史现实。
二、文学手法与意境表达
抒情与写景结合
白居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擅长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此句通过“旌旗无光”“日色薄”等意象,烘托出唐玄宗逃亡途中的孤寂与凄凉心境,属于以景写情的典型手法。
艺术加工与象征意义
诗句并非单纯记录自然现象,而是通过“少人行”的寂寥强化了“长恨”主题。正如袁枚所言:“太不知考据者,亦不可与论诗”,白居易在此突破了写实界限,使诗句具有更深远的情感共鸣。
三、后世评价与争议
传统观点: 多数文学评论认为此句通过夸张手法表现历史悲剧,如《长恨歌》整体以“叙事+抒情”结构展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新视角
总结:该句虽包含部分写实元素(如蜀道荒凉),但主要借景抒情,服务于表达历史哀思与人生无常的主题,并非对当时峨眉山真实行人流量的直接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