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是贾平凹创作的一篇充满童趣的散文,通过描写中秋夜孩子们的寻月经历,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与纯真。以下是文中经典句子的赏析:
一、拟人化描写
“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通过“款款”“悄没声儿”等词语,将月亮拟人化为“长腿的孩子”,形象地描绘了其悄然升起的动态过程,充满童趣和画面感。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何必去赶它,从你们身上,它2。”
月亮被赋予人的情感与行为,"匆匆"一词既表现其短暂停留的特性,又暗示生命的流逝,引发对时间与自然的思考。
二、细腻的心理描写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开篇即点明主题,展现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为后续寻月行为奠定心理基础。
“我们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
生动刻画了孩子们看到月亮时的惊喜与紧张,通过"屏气儿"的动作描写,传递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三、环境烘托
“院子里,竹窗帘后,渐渐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通过"竹窗帘""穿衣镜"等意象,构建出静谧而充满诗意的中秋夜场景,烘托出孩子们对月亮的专注与期待。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以月光与灯光的对比,强化了月夜的神秘感,同时暗示月光的纯净与美好。
四、哲理升华
“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奶奶的话既是对月亮的拟人化解释,也隐含着对时光易逝的哲理性思考,引导孩子们从自然现象中感悟生命真谛。
“我们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
通过桂树骨朵与繁星的联想,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情感相连接,体现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对美的感知能力。
总结:
《月迹》通过拟人化、心理描写与环境烘托等手法,展现了孩子们在中秋夜寻月的纯真经历。这些句子不仅富有画面感,更蕴含着对自然、时间与美的哲理性思考,成为散文中极具感染力的艺术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