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中,匡超人的形象和行为展现了从单纯到复杂的转变,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以下是对该回中一些好句的赏析:
匡超人送过亲师回来,大伙都来奉承他。
这句话描绘了匡超人送过老师后,受到了周围人的奉承。这种奉承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功名的一种崇拜,也暗示了匡超人地位的迅速提升。
他同太公商量,准备不做生意了,租两间房开个杂货店,把嫂子接回来,一块吃住。
这里描绘了匡超人回家后与家人的商量,决定放弃生意,开杂货店并接回嫂子。这一决定体现了匡超人希望家庭团聚、安于平凡生活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他在社会变迁中的无奈和选择。
潘保正来告诉匡超人知县出了事,让他出去躲避几日。
这句话揭示了匡超人命运的转折点,知县出事让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这一情节为后续匡超人的经历奠定了基础,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和动荡。
匡超人在外结识了景兰江、赵雪斋等人一班“名士”,互相做诗吹捧。
这里描绘了匡超人在外结识的一群文人雅士,他们通过诗歌互相吹捧,反映了当时文人间的一种风气,也揭示了匡超人逐渐被卷入文人圈子的过程。
大家感慨宁波黄知县虽中了进士,但是非常孤独。
这句话通过对比黄知县的地位和孤独,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功名的看法,即功名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反而可能带来孤独和孤立。
景兰江提议众人以“楼”字为韵各写一首诗,请匡超人评议。
这里描绘了文人雅士们以诗歌交流的活动,并请匡超人评议。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匡超人在文学上的才华,也体现了他在文人圈子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匡大又不服气,红着眼,向那人乱叫。
这句话描绘了匡大与占他摊子的人的冲突,反映了匡大性格中的冲动和不理智,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太公听得,忙叫他进来,吩咐道:“快不要如此!我是个良善人家,从不曾同人口舌,经官动府。况且占了他摊子,原是你不是。央人替他好好说,不要吵闹,带累我不安!”。
这里描绘了匡太公对匡大的劝解,体现了匡太公的良善和忍耐,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视。
只见大路上两个人,手里拿着红纸帖子,走来问道:“这里有一个姓匡的么?上写道:“捷报贵府相公匡讳迥,蒙提学御史学道大老爷取中乐清县第一名人泮。联科及第。本学公报。”。
这句话描绘了匡超人收到捷报的场景,体现了他通过努力终于取得了功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和对功名的崇拜。
通过这些好句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中匡超人的形象变化、社会现象以及作者通过这些描写所要传达的深刻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