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中的典故赏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明理征义的推类譬
书中通过不改变原典本义的类比或类比暗含讽刺和幽默。例如,通过不懂外语的警察和外交官的比较,讽刺了某些外交官的无能;又如,用赶驴人、驴子和胡萝卜的关系比喻上司驾驭下属的技巧,揭露了政客手腕的奸诈和下属的愚笨。
成语的活用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巧妙地运用成语,表现出语言变异的超常性。例如,将“肥头胖耳”与“诗怕不会好”结合,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形象与诗歌质量的关系;又如,用“鸡鸣狗盗”形容李先生交接女人的手段,展示了他的自负和自我崇拜。
妙喻
书中比喻生动形象,贴切新奇。例如,将法国人的脸色比作“生牛肉”,形象地刻画了他们的凶狠外表;又如,用水涡比作“字之海里的水涡”,形象地描绘了雨势的大和路途的艰难。
人物形象的刻画
通过典故和比喻,小说生动地刻画了各种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例如,将高松年比作“没有发酵的黄面粉馒头”,形象地揭示了他的虚伪和贪婪;又如,将方鸿渐比作“钟的变出来的妖精”,揭示了他的懦弱和犹豫。
社会现象的隐喻
书中通过典故和比喻隐喻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例如,用“围城”比喻人生的困境,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于婚姻和职业的矛盾和挣扎;又如,用“老式自鸣钟”隐喻腐朽和摇摆的旧社会,揭示了时代的停滞不前。
这些典故和比喻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语言,也深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