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文中包含丰富的文言文现象,现从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方面进行梳理:
一、古今异义
“造饮辄尽”
古义:到(某处)就喝酒并喝光。 今义:制造、创造。 例:古代文人常以“造饮”指代聚饮。
“曾不吝情去留”
古义:从不吝惜情谊停留或离开。 今义:常用于形容对过往的留恋或决绝。
“晏如也”
古义:安然自若的样子。 今义:常用于形容从容不迫的状态,但多含褒义。
“黔娄之妻有言”
古义:黔娄的妻子曾说。 今义:常用于引用他人名言的开场白。
二、通假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戚”通“喜”,喜悦;“汲汲”通“汲取”,追求。 例:现代汉语中“戚戚”仍保留喜悦之意,“汲汲”多含急切追求的贬义。
三、一词多义
“会意”
古义: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义:指领会他人未明确表达的意思。
“亲旧”
古义:旧交、旧友。 今义:亲戚或过时的事物。
“以乐其志”
古义:以此(饮酒作乐)来满足志趣。 今义:常用于形容为兴趣而做某事,但含褒义色彩。
四、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 “短褐穿结”中“短”(形容词)作动词,表示“穿破”。 - “亲旧知其如此”中“旧”(形容词)作名词,表示“旧交”。 例:现代汉语中“短褐”仍可表示破旧的衣衫,“旧交”直接指老朋友。
使动用法
- “以乐其志”中“乐”为使动用法,表示“使……快乐”。 例:现代汉语中“以……为目的”类似结构。
文章中心思想
通过五柳先生的形象塑造,陶渊明表达了对安贫乐道精神的赞颂,批判了世俗对贫富的执念,体现了魏晋玄学“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