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是苏洵的经典议论文,其句型结构独特且富有表现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判断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通过“也”字表判断,强调燕国虽小但善用兵的因果关系,突出用兵策略的重要性。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以“也”字总结因果,明确指出贿赂导致国力衰弱是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二、省略句
“举(之)以(之)予人”
省略宾语“之”,简洁表达“拿土地给别人”的动作。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
省略主语“赵国”和定语“秦国”,突出事件结果。
三、变式句(介宾后置)
“赵尝五战于秦”
正常语序为“赵尝于秦五战”,通过介宾后置强调战斗次数之多。
“苟以天下之大”
正常语序为“苟以大天下”,突出“天下”这一整体概念。
四、被动句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用“为…所”结构表被动,强调六国被秦国积威所控制。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同样为被动句,提出应对策略,避免被积威控制。
五、关联词与转折
“而”字的转折作用
如“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表转折)和“而秦兵又至矣”(表并列),增强语气和逻辑性。
“或曰”与“曰”的对比
通过“或曰”引出反方观点,再用“曰”进行反驳,突出作者立场。
六、比喻与夸张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用比喻手法说明赂秦的愚蠢,强调自焚行为。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兵又至矣”
通过夸张对比,突出秦国对土地的贪婪是六国灭亡的直接原因。
总结
《六国论》通过判断句、省略句、变式句等多种句型,结合关联词与比喻手法,逻辑严密且语言犀利。其句型设计既服务于论证结构,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成为文言议论文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