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第二章的读摘抄如下:
文字下乡
本章阐述了乡土社会的特质对乡下人的文字使用、语言交流产生的具体影响。作者从“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这一观念入手,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和认识上的错误,指出乡下人只是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方面不及城里人,这是知识问题而非智力问题,因此乡下人“愚”的说法并不成立。而且,乡土社会的环境、人际交往的特征均使乡下人没有使用文字交流的需求,因此识不识字不能作为判断乡下人愚不愚的标准。作者基于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熟人社会这一特征,从文字的作用及乡土生活的语言特点这两个角度,深入分析了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原因。
乡土本色
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能不能种地。这不禁让我想起之前在嫦娥从月球背面采样回来后的营销号小视频,说中国人骨子里刻着的便是“种地”二字,不论到哪去,即使是月背,也要采些土看看能不能种地。又说:“要是世界末日,别的国家的小说都是抢超市,抡资源。唯有中国的小说,主角第一件事是买种子,准备种地。”
人口与社会
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达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
男女有别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
这些摘抄涵盖了《乡土中国》第二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字下乡的必要性、乡土社会的特质、人口动态以及男女关系等方面。希望这些摘抄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书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