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杂文《立论》想表达的是 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和对人性弱点的批判。通过一个师生对话中小孩满月的事例,鲁迅间接而辛辣地讽刺了社会上那种是非不分、虚伪毕承和“左右逢源”的通病。他认为,说实话一般都不会得到好报,违背良心的往往都有好结果,甚至在适当时候要说一些美丽的谎言。这种矛盾心态反映了人们的思想单纯,奉承自己的话听起来很顺耳,批评而符合实际的话听了会不悦,因此阿谈奉承成了某些人的处世之道。
鲁迅在《立论》中表达了一种可笑的无奈。他通过“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一句可以看出,诉求是好的,是比起用谄媚赚取好感更显正直,然而答案却是“哈哈论”这种圆滑世故的处事方式,虽没说谎却也太过世故。这似乎揭示了生活中除了说谎就只有这一条路可走,最初大家追寻的正直是绝对不会成立的。
此外,《立论》也被视为一篇寓言性质的散文诗,尖锐地批判了现实生活中以“瞒和骗”为特征,“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的人情世态。鲁迅深刻显示了他反对中庸主义的处世哲学,提倡“放下假面”,正视现实的彻底革命精神。故事中的少年真诚地希望能明白人生为人的本分,向老师讨教立论的要旨,但老师却无法给出一个既符合事实又能让人接受的答案,最终只能以“啊呀! 这孩子呵! 你瞧! 多么……。啊唷!”来搪塞。
综上所述,《立论》通过讽刺和批判,揭示了社会风气和人性弱点,表达了对正直和真实的追求,以及对中庸主义和圆滑世故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