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三个系统根据信息加工的时间和容量不同,可分为以下三个子系统,其特点如下:
一、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编码方式 以外界刺激物的形象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例如,视觉刺激形成图象记忆(0.25-1秒),听觉刺激形成声象记忆(可超过1秒)。
容量与保持时间
- 容量极大(9-20比特),但保持时间极短(0.25-4秒),未经过注意或复述的信息会迅速遗忘。
与意识的关系
属于无意识记忆系统,信息需通过注意转入短时记忆才会被意识到。
二、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容量与保持时间
- 容量有限(7±2个组块,约5-9个项目)。
- 保持时间较短(约20秒,不超过1分钟),可通过复述或组块策略延长。
编码方式
- 语言文字信息以听觉编码为主,非语言信息以形象编码为主。
- 具有意识性,信息需主动加工才能保留。
功能与特点
- 承担信息暂时储存和初步加工任务,如电话号码的短期存储。
三、长时记忆
容量与保持时间
- 容量无限,可储存大量信息。
- 保持时间从1分钟以上到终身,信息稳定性高。
编码方式
- 采用语义编码(如单词意义)和形象编码(如场景图像)。
- 信息需通过提取再巩固才能长期保留。
特点与干扰
- 无意识性较强,需主动回忆时才进入意识领域。
- 容易受前摄抑制(旧信息干扰新信息)和倒摄抑制(新信息干扰旧信息)影响。
四、系统间的联系
信息流动: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通过注意和复述实现)。 容量扩展
遗忘机制:长时记忆可能因自然衰退或干扰(如系列位置效应)而遗忘。
以上特点综合了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系统的研究,三个系统通过不同机制协同工作,共同支持信息的获取、保持与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