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先秦·《家语》
"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春秋·孔子)以兰花自比,赞其气节高洁,心性坚定。
二、 唐代·李白
"幽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独坐敬亭山》)通过对比群草与幽兰,突出其凌寒独放的品格。
三、 唐代·韩愈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幽兰操兮绝世芳,天人共一色。"
(《兰之猗猗》)以兰花与天人合一的境界,赞其超凡脱俗。
四、 宋代·杨万里
"溉水种兰生春苑,幽花婉婉拂秋烟。玉立亭亭临水立,风传袅袅到云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细腻描绘兰花在春日水畔的柔美姿态。
五、 屈原·《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苇纫如丝。"
(《离骚》)以兰花象征高洁,表达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六、 唐代·李德裕
"幽兰生贵地,挟芳不自珍。愿为伯牙鼓琴,奏之不知音。"
(《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芳兰》)赞兰花虽处幽微之地,仍保持高洁品性。
七、 清代·袁枚
"幽兰香满庭,风动送清芬。不与群芳竞,独留千古心。"
(《随园诗话》)以兰花隐喻隐士情怀,赞其遗世独立。
这些诗句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兰花的气质:孔子的哲理性、李白的超脱、韩愈的孤寂、杨万里的细腻、屈原的象征、李德裕的谦逊、袁枚的隐逸,共同构成中华文化中兰文化的独特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