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经典之作,书中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深刻描绘和独到见解,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乡土中国》中的一些名言警句:
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
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网格,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在一个地方生下根。
乡土的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
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
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在极端的乡土社会,皇权为了维持统治,暂时收起横暴权力不见踪迹,人们把切身的公事(盐、铁需求)让给同意权利,于是确立了可以养民的“无为”政治。
在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利之外,每个要在这逆旅里生活的人,得接受一番教化,这种教化不承认他们的意志,且要他们在众多的规律之下,从心所欲而不碰着铁壁。
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达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
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缺乏两性间的求同的努力,也减少了一个不在实利上打算的刺激。中国乡土社会中那种实用的精神安下了现世的色彩。儒家不谈鬼,“祭神如神在”,可以说对于切身生活之外都漠然没有兴趣。一般人民更会把天国现世化;并不想把理想去改变现实,天国实现在这世界上,而把现实作为理想的底稿,把现世推进天国。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那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合于外在的秩序。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古典的,也是阿波罗式的。
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反映了费孝通对乡土社会的深刻洞察,也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