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作者与家中保姆阿长之间的关系,展现了阿长对作者的关爱以及作者对阿长的敬意和怀念。以下是对文段的一些赏析:
阿长的形象与称呼
文章开头介绍了阿长的身份和作者家庭对她的不同称呼,从“保姆”到“阿妈”,再到“阿长”,这些称呼的变化反映了作者对阿长感情的变化,也揭示了阿长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
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
阿长询问《山海经》的情况,作者虽认为说了也无益,但还是告诉了她。当阿长买回《山海经》时,作者用“霹雳”和“震悚”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震惊和激动,体现了阿长对作者需求的重视和帮助的意外。
阿长的愚昧与善良
阿长虽然不识字,甚至不知道《山海经》的名字,但她却成功买回了这本书,这让作者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同时,阿长还教给作者许多生活上的规矩和道理,虽然这些规矩有时让作者感到麻烦,但这也体现了阿长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
文章通过一系列事件,展现了作者对阿长感情的变化,从最初的轻视和不满,到后来的敬意和怀念。特别是阿长买《山海经》这件事,让作者对她的感情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阿长的其他故事
文章还提到了阿长的其他一些故事,如元旦吃福橘、讲“长毛”的故事等,这些故事虽然看似琐碎,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阿长的善良和淳朴,也为写《山海经》一事作了一定的铺垫。
总的来说,《阿长与山海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变化,展现了阿长这一角色的多面性。她虽然地位低下、知识匮乏,但她对作者的关爱和帮助却是真挚而深沉的。鲁迅通过对阿长的描写,表达了对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敬意和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童年记忆的深深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