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 也称为江户幕府,是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个武家政权,由 德川家康建立,统治日本长达260余年。这一时期,日本实现了相对稳定的“太平之世”,但也因长期的锁国政策和社会矛盾积累,在19世纪末走向崩溃。
建立与巩固
关原之战与征夷大将军任命 :1600年的关原之战,德川家康击败石田三成及其盟军,确立了全国霸主地位。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日本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 统治形式与政策
幕藩体制
:幕府原为将军征战时处理军务的营幕,后将军架空天皇取得实际统治权。将军之下,设大老(不常设)、老中(常设)掌握全国政务,设若年寄协助老中,设大目付,目付负责监视大名和幕府的直属武士旗本和御家人。设寺社、勘定、江户町三奉行,分别管理寺社、幕府财政和江户市政。在大阪、长崎等主要城市设远国奉行来支配地方的直辖领地。在京都设立所司代以监视皇室和寺社,以及近畿诸大名。
中央集权 幕府掌握了占当时全国总产量1/4的富饶的土地,和大阪、京都、江户等重要城市以及主要的矿山,还垄断了金、银、钱三种货币的铸造权。 幕府控制之下的直属武士旗本、御家人,以及旗本的陪臣,号称“旗本八百旗”。相对于各藩,在军事力量上占绝对优势。 将藩侯们分为“亲藩”(德川氏同族)、“谱代”(德川氏原属)、外样(新臣服)三个等级。三者的领地互为交错以达到监视外样大名的目的。而且,亲藩大名和谱代大名占据了富庶和重要的领地。 颁布统治大名的基本法《武家诸法度》,限制各藩修建城堡,禁止结党,规定婚姻需经幕府批准,还定下了“参觐交代制”,令大名隔一年在江户和领地轮住,回领地时妻、子需留在江户为人质。旅途和在江户生活的庞大开支,不断消耗了大名们的财力。 实行士、农、工、商四民等级制来巩固封建统治。占人口10%的士阶层是统治阶层。 锁国政策与改革 锁国政策
改革尝试:幕府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40年代先后实行享保改革、宽政改革和天保改革,但均未奏效。
衰亡
外部压力: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马休·佩里率军抵达日本,逼迫幕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终引发倒幕运动。
内部矛盾: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幕藩体制出现危机,表现为幕藩财政困难,农民起义频繁。
大政奉还:1867年,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宣布还政天皇,即大政奉还。次年鸟羽、伏见之役,幕府军终于被击溃,德川幕府彻底垮台。
德川幕府的统治形式是幕藩体制,将军是全国最高统治者,下设老中、若年寄、大目付等官职,负责全国政务、军事、财政和监察等工作。幕府通过掌握土地、货币铸造权、直属武士和藩国的分封等手段,实现了对全国的控制。尽管幕府在初期带来了200多年的和平和繁荣,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积累,最终走向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