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生平通常被学者分为 五个阶段,这一划分在多个权威资料中均有提及。具体如下:
一、读书与蜀中游历期(5岁-25岁)
早年经历:出生于绵州昌隆青莲乡,5岁开始读书,15岁已能赋诗,18岁隐居江油。
主要活动:诵读六甲、观百家,学习剑术,游历蜀中名山(如峨眉山、庐山),结交孟浩然等文人。
二、壮游与求仕期(26岁-41岁)
漫游与结交:26岁离开蜀中,途经陈州结识李邕、孟浩然,27岁在安陆与许圉师孙女结婚。
求仕尝试:30岁左右游历洛阳,后因谗言被拒,42岁(约开元二十九年)因玉真公主、贺知章推荐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因性格桀骜遭排挤,两年后赐金放还。
三、长安三年入仕期(42岁-44岁)
初入长安:天宝元年(742年)受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因“恃才傲物”引发权贵不满。
政治挫折:期间创作《清平调》等诗,但未获政治认可,后因排挤被赐金放还,结束首次长安生涯。
四、再次游历与隐居期(45岁-55岁)
漫游四方:离开长安后,游历洛阳、当涂等地,与杜甫、宗楚客孙女(宗氏)等名士交往。
隐居与求仙:49岁左右隐居庐山,热衷于道教,与道士吴筠等结交,创作《将进酒》《庐山谣》等代表作。
五、安史之乱期与晚年(55岁-62岁)
安史之乱背景:55岁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隐居庐山,后因永王李璘幕府招揽入幕僚,卷入政治斗争。
晚年境遇:永王之乱期间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当涂,62岁病逝于当涂。
补充说明
思想影响:李白一生受道家思想影响,追求自由与精神解脱,其诗歌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权贵的蔑视。
历史分期依据:部分阶段划分与唐朝历史分期(如贞观、开元、天宝等)存在交叉,但李白个人生命轨迹更侧重文学与政治活动的结合。
以上分期综合了李白生平事迹、文学创作及历史背景,有助于全面理解其作为“诗仙”的多重身份与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