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民歌与通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起源与发展
美声唱法:起源于13世纪中期的欧洲音乐,与欧洲音乐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民族唱法:产生于公元前六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主要来自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
通俗唱法:始于中国二十世纪30年代,之后开始广泛的流传。
声音特点
美声唱法:使用混合声区唱法,即真声假声都用,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使用。声音较为靠后,给人一种高雅、纯净的感觉。
民族唱法:声音听起来很甜美,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多高亢。声音位置较靠前,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
通俗唱法:声音自然,近似说话,中声区使用真声,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很少使用共鸣,故音量较小,更强调激情和感染力。
呼吸运用
美声唱法:有一整套训练呼吸的方法,多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要求吸得深而饱满,气息流畅自如,声音托在气上。
民族唱法:使用横膈膜呼吸,要求气沉“丹田”,即横膈膜呼吸。虽然也有深呼吸的运用,但整体上不如美声唱法讲究。
通俗唱法:不太讲究呼吸的深度,以胸式呼吸为多,吸气部位偏高。只有少数艺术型歌手在演唱深情类歌曲时,才会运用较深的呼吸。
喉位与共鸣
美声唱法: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喉咙打开,特别要把喉咙低部打开,发音管拉长,稳定喉器。讲究混合共鸣,强调整体歌唱感,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鸣作用,要求声区统一,转换音区不能有痕迹。
民族唱法:认为喉咙打开的大小或喉位的高低,应就作品风格的需要而定,允许喉头上下挪动。多用局部共鸣,允许中间换气,形成独特风格。
通俗唱法:男女声都以真声为主,喉位普遍偏高,喉咙打开不大,一切服从风格的需要。由于借助话筒扩音,不需要强大的共鸣,轻唱为主,多用真声,下部共鸣较多。
音乐风格与情感表达
美声唱法:强调自如、纯净、平稳的发声与灵活和准确的声乐技巧,常用于歌剧等艺术性较强的音乐作品。
民族唱法: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声音甜美,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多高亢,常用于表达民族特色和文化情感。
通俗唱法:风格通俗易懂,旋律朗朗上口,强调激情和感染力,常用于表达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美声、民歌与通俗在起源、声音特点、呼吸运用、喉位与共鸣以及音乐风格与情感表达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每种唱法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适用场景,满足不同听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