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尊号及称号体系较为复杂,涵盖民间信仰、朝廷褒封及宗教文化三个层面,具体如下:
一、民间信仰与民间尊称
核心尊称 民间普遍尊称关羽为“关公”或“美髯公”,这两个称呼源于其貌特征(美髯)和历史形象的象征意义。
其他民间称号
包括“壮缪侯”(蜀汉后主刘禅景耀三年追封)、“忠惠公”(宋徽宗赵佶所封)、“武安王”(北宋徽宗崇宁年间加封)等,多与地方信仰或特定历史事件相关。
二、朝廷褒封与官方地位
爵位体系中的定位
关羽在东汉时期被封为“前将军汉寿亭侯”,属于东汉中央政权对武将的常规封赏,与“宜城亭侯”(刘备封号)相当。
清朝及后世尊称
- 清雍正年间提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并列,成为官方最高武学荣誉。
- 宋代追封为“忠惠公”“武安王”等,以彰显其忠义精神。
三、宗教文化中的称谓
道教尊称
- 被尊为“协天大帝”“翔汉天神”等,象征其济世救民的功绩。
- 在道教神体系中,与文殊、普贤并称“三士”。
佛教尊称
- 佛教以“护法伽蓝菩萨”(简称伽蓝神)形象出现,保护寺庙与信众。
四、特殊说明
"三教封神"地位: 关羽是三国时期唯一同时获得儒家、道教、佛教三教封神的人物,道教封其为“武圣帝翊汉天尊”,佛教尊为“盖天古佛”。 "五虎上将"之首
综上,关羽的尊号体系既包含民间信仰的符号化表达,也体现了历代对其忠义精神的官方认可,同时在不同宗教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